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学术研究领域的应用正日益广泛和深入。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助力学术研究,同时又应如何应对其所带来的新挑战与潜在风险,正成为学术界所关切的热点话题。4月16日,民盟华东师范大学委员会在闵行校区人文楼5301室举办主题为“AI赋能大学科学研究”的第十一期“盟心沙龙”,特邀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情报咨询中心宋振世副研究馆员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魏同权教授共同担任主讲嘉宾。本次沙龙活动由民盟市委参政党理论与盟史研究会华东师大分会会长、历史系教授陈波主持,校民盟委员会副主委吴原元以及来自各支部十多位盟员参加。
沙龙活动首先由宋振世副研究馆员向参与活动的盟员介绍 “AI助力文献检索和创作”。他首先解释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又称AIGC)的基本概念及与传统搜索引擎的差异,之后重点介绍了AI工具在学术研究不同阶段的应用实例。他认为,在文献检索方面,依据同义词扩展确定检索词、依据数据库特点构建检索式、选择合适的检索工具等手段可提高文献检索的效率和准确性。在学术创作中,AI可用于处理文献、修改格式、撰写论文,还能对文献进行深度阅读、观点综述和翻译。此外,学术AI工具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更便捷的服务,如Scopus AI、AMiner AI 等,但在利用AI工具提问时,使用者需要了解工具类型、用准关键词、进而进行分步骤的具体提问。宋老师指出,AI工具在高校师生中的使用已十分普遍。针对学界的担忧,部分高校已制定了明确的使用规范,规定了AI在毕业论文中的使用范围和限制。同时,目前已有多种方法和平台可用于检测AI生成的内容,例如GPTZero、Scribbr、知网AIGC检测服务系统等。宋老师还提出了合理使用AI的建议:应充分发挥AI的优势,但也要避免过度依赖;AI应被视为学术研究的辅助工具,而非替代品。
随后,魏同权教授以“大模型概述与应用”为题与盟员们分享了AI在学术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魏教授认为以ChatGPT为典型代表的大语言模型,具有参数大、训练数据大、算力需求大的特点,能够根据用户描述产生智能对话,开创了全新的知识表示与调用范式,广泛应用于自然语言生成与处理相关领域,如医疗健康、金融投资、教育技术等多个行业。魏老师还基于大模型的软件测试与分析报告的生成等方面向盟员们作了具体而生动的介绍与展示。
两位主讲人分享之后,与会盟员就具体AI模型的选择和应用、在AI时代培养适应性人才、AI对不同学科的应用潜力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盟员们表示,本次活动收获很大,既拓展了视野,更有对如何利用人工智能辅助学术研究的确实了解,期待人工智能为学术研究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学术研究的创新与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