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社会需求,生态改良土壤 ——记校致公党成员邓泓

作者:华师致宣来源:统战部发布时间:2020-12-23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年初的新冠疫情扰乱了人们正常的生活。但是在以习近平为首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人民以自己的智慧和毅力战胜了巨大的困难,迎来了战胜病毒挑战的胜利,也迎来了经济正增长、科技创新不断取得佳绩。

在极度困难时期,校致公党成员邓泓协同达良俊教授,带领科研团队,继续着横沙新生地的土壤改良。

研究城市水土污染和生态修复的邓泓,在学校确定了服务崇明的学科发展战略后,决定参与在崇明生态岛的土壤保护和修复的科研项目,对接社会需求,转化科研成果,为大众服务。

崇明岛横沙东滩,那里有总面积约16万亩的促淤圈围新生土地。这些新生陆地的土壤来源于河口淤泥,质地偏沙性,土壤的有机质及养分较低,并存在一定程度的盐渍化问题,急需寻求快速的改良方案。

2018-2019年,在上海市科委、崇明生态研究院的支持下,联合上海市建设用地和土地整理事务中心、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市土地储备中心,开始关注横沙新生地的土壤改良,制定了通过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微生物菌剂激活土壤活性、水稻种植排盐并兼顾生产效益的综合性生态改良方案,并开展了小规模的快速绿色改良示范,有效提升了土壤肥力。

2020年下半年,开展新一轮的示范研究肇始,设置了5种改良方案,共改良土地35亩。6月12日,完成翻地、平整、施肥等前期工作;6月17日,播种水稻;6月底至10月底,耕作种植、田间管理、周期采样……

经改良的土壤,肥力提升,孕育活性逐渐恢复,且病虫害的发生程度轻,农药的使用量少。当秋风送爽时节来临之际,改良田里金波逐浪,精心孕育的“幸福生态米”喜获丰收,改良田水稻增产最高达128%。

在经过生态改良的土壤中收获的稻米,经过权威机构检测,未检出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远低于我国食品安全限值。该项研究工作兼顾了土壤改良、经济效益和粮食安全,且对环境友好,为崇明生态岛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文汇报》、澎湃新闻、今日头条等多家媒体都进行了报道和转载,也被选为学习强国的新闻案例,提升了我校科研工作服务社会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