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两会,华东师大代表委员带去了这些建议提案!

作者:来源:统战部发布时间:2022-01-22

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于1月20-23日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于1月19-22日举行。

华东师大孙卓、唐玉光2位市人大代表,陈俊、陈振楼、李道季、姜雪峰、由文辉、段纯刚、文军、吴瑞君、张文明、朱民、陈沈良、施华、徐斌艳、童世骏、高向东等15名市政协委员分别出席会议。华东师大在沪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丁金宏、章义和列席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

会议期间,华东师大代表、委员围绕建立国家级“上海数学教育中心”,抢占人工智能国际竞争有利地位;推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打破产学研“最后一公里“;提升市民数字化生活感受度,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鼓励前沿科学家做科普,发展科学教育;提升儿童福利服务能级,建设儿童友好型社区;推进减负不减“质”,优化校内课外服务资源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提升城市软实力建设;加强上海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等上海发展热点问题,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和长期研究,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

在1月18日举行的上海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预备会议上,对优秀提案和优秀履职委员进行了表彰,其中陈振楼委员联名参与的《关于在基础教育阶段进一步优化科技教育,提高青少年科技素养和能力的建议》,吴瑞君委员联名参与的《关于弥合“数字鸿沟”,建设更加普惠温暖的国际数字之都的建议》和《关于建立线上线下多源数据融合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监控与预警机制的建议》荣获上海市政协2021年优秀提案奖,高向东委员获“上海市政协委员优秀履职奖”提名奖。

据不完全统计,华东师大代表、委员在两会期间提交书面建议和提案30余件。

华东师大代表委员们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履职、参政议政,不少建议受到媒体广泛关注并采访报道。  

代表、委员们纷纷表示,未来大家将继续凝心聚力、团结一心,紧紧围绕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克难求进,建言资政、凝聚共识,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据悉,此前在1月上旬和中旬,各区政协会议先后召开。华东师大22名来自不同学科、不同部门的教师作为新一届政协委员参与了闵行、普陀、长宁等区政协会议,他们立足自身岗位,结合各区委区政府重点工作、学校工作实际和社会热点问题,认真履职,在充分的前期调研准备下,就区域发展、文化教育、社会民生等领域提出了多份提案,贡献华东师大方案和智慧。


华东师大代表、委员这样建言

(媒体报道采集)

观点摘编自人民日报、央广网、文汇报/界面新闻、联合时报、新民晚报、澎湃、东方网、上海教育新闻网、政协头条、上海民进、第一教育、今日头条、周到上海、青春上海等媒体和平台的报道


孙卓代表:

实施“工业废水和危废”零排放与资源化利用试点,推进上海无废城市建设

市人大代表、华东师大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教授孙卓指出,危险废物虽然在固废中的占比不大,但危害性极大,处理起来也是大难题,“建议政府部门尽早联合高校等科研机构,开展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理研究”。

据孙卓代表介绍,目前,对于危废处置处理方式主要是焚烧和填埋,易造成二次污染和土地的占用。他建议鼓励有实力的重点行业和企业对于排放的工业废水和危废从源头(企业生产端)进行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建议上海市政府联合各部委局(发改委、工信委、科委、生态环境局等),加大对实施相关措施的企业进行清洁生产改造、奖励和税收减免支持力度,对于无技术实力,需要实施工业废水和危废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的行业和企业,上海市政府相关部门(如科委、经信委、生态环境局等)可组织相关科研院所与企业一起进行技术攻关和研究,特别是具有行业特征的工业废水和危废的分布式零排放资源化利用技术,使上海在此领域率先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相关报道:

上海人大丨六大主题!代表们积极发言,“让上海这座城市更美好”

央广网丨孙卓代表:实施“工业废水和危废”零排放与资源化利用试点,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唐玉光代表:

关于建立上海数学教育中心的建议

市人大代表、华东师大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唐玉光指出,我国现有的数学教育体系是前三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已经不能适应智能时代数学人才培养的要求,由此造成我国在人工智能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为此,我国要在人工智能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亟需改革目前的数学教育体系。唐玉光代表提出,鉴于上海基础数学教育的地位和华东师范大学数学教育研究实力与国际影响力,建议上海市联合教育部,依托华东师范大学在上海建立国家级“上海数学教育中心”。

相关报道:

第一教育丨高校代表委员的这些“真知灼见”关注到了孩子们

央广网丨唐玉光代表:建立国家级“上海数学教育中心”,抢占人工智能国际竞争有利地位


陈俊委员:

关于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建设的建议

上海市政协委员,华东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党内法规与立法建设研究中心主任陈俊在今年上海两会期间指出,《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意见》实施以来,上海的城市软实力建设起步良好,社会共识得到提升,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为此,需要营建氛围、促进共识、建章立制、巩固提升。

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的建议

陈俊委员指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刻也不能放松。在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需要统筹考虑、整体把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不宜做简单化的取舍。在大中小学思政课和课程思政中要统筹一盘棋推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教材进课堂和入脑入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制度性的支持,特别是地方的立法和政策,要作为有力的制度供给。社会主义核心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是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财政等托底方面作出有力支持。

相关报道:

央广网丨陈俊委员: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建设,需营建氛围、促进共识

上海科协丨提升城市软实力,关乎每一个上海人

人民网丨政协委员陈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刻也不能放松

人民网丨政协委员陈俊:全民参与,提升城市软实力


陈振楼委员:

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扬尘污染综合整治的建议

市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陈振楼教授呼吁上海重视扬尘治理。他指出,扬尘是导致区域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不仅危害人体健康,而且严重影响城市人居环境。针对本市扬尘的主要污染来源,建议在现有管控措施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进一步强化重大市政工程施工扬尘的管控;大力加强渣土车、混凝土搅拌车等装卸和运输扬尘污染整治;进一步增加重大市政工程施工路段车行道和人行道的冲洗次数;逐步推进区域扬尘“空地一体”在线监控系统建设。

相关报道:

解放日报丨代表委员将带着参政议政思路和调研成果赴会 以问题为导向,聚焦提升城市能级

东方网丨上海两会即将召开,代表委员准备就绪


姜雪峰委员:

关于产学研深度突破的建议

市政协委员、华东师大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姜雪峰提议,初创的环境要尽量宽松,开始的政策先让生存成为首要条件,企事业单位在初始期不应过多论“利”。等待成长出稳定树型,再提出“回报型”反哺,再期待利税、就业、产业的全面回馈。为此,政策、管理、企业起初要“舍得”。

同时,姜雪峰委员还认为,产学研的前提是“换位思考”。此外,姜雪峰还建议加大产学研导向种子基金,布局导向、布局产业、布局合作范式,不断推进价值评价体系与社会认同的协同作用,让科创中心建设的科技创新不断焕发深度魅力。

科普不能“摸着石头过河”,上海科学传播需深度发展

姜雪峰在今年的提案中提出:上海科普已进入高阶发展时期,需要关注一些深层矛盾,多维度举措加以推进。

他呼吁,从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对接上海建立全球科创中心的目标出发,上海的科普工作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播型,转向培育公众分析判断事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

上海市政协“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激发更加澎湃的创新创业活力”专题会议上,姜雪峰提出,人才发展具有流动性,不应该排斥流动性,人才的成长、学科的交叉、平台的整合、产研的转化等等,更需要人才体系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应该建立人才内循环的新体系架构,在目前国际形势下人才国际流动性受阻,需要建立人才内循环体制机制。”姜雪峰说,在循环规则,应阻止追求生活待遇的流动,鼓励提升科学发展的流动。

相关报道:

青春上海丨连续四年关注科普,今年这位青年委员要推“元科普”

人民日报丨姜雪峰委员:鼓励前沿科学家做科普,重在培育科学精神

第一教育丨高校代表委员的这些“真知灼见”关注到了孩子们

东方网丨如何打破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姜雪峰委员建言

上海科技报丨科普不能“摸着石头过河”,上海科学传播需深度发展

文汇网丨社会发展需要更多“元科普”,培养公众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观新闻丨上海大力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如何让城市与人才“双向奔赴”?

上观新闻丨不要留住人才?科研人才要走,原因多半跟“钱”无关


文军委员:

关于进一步提升市民数字化生活感受度的建议

市政协委员、华东师大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教授认为,上海将打造引领全国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的超大城市“数治”新范式,但在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无论是科技创新还是服务升级,最终的目标都应落在市民群众的“感受度”与“体验感”上。“唯有如此,才能不断地迈向新高点、实现新发展、激发新动能,进而形成人人享有更具品质、更加美好的数字化生活新方式。”

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的建议

文军教授表示,目前,公租房的增量有较完整的规划和开发,而增容、增值等相关政策也应更加完善。现今满足“职住平衡”需求还存在困难。

他提到,上海要引进人才,首先要满足他们“住”的需求。目前很多公租房的位置相对偏远,对于在中心城区工作的职工们来说,出勤也是一大“麻烦”;而在生活方面,公租房附近的餐饮、娱乐、运动设施、停车位等公共配套也需加强。可考虑盘活闲置的存量资源。相对于新建租赁住房来说,改建的成本较低;同时推动保障性住房建设多元主体的参与,政府给政策、银行给支持,采用降低税费,给予财政补助等方式,拉动存量房拥有者走向市场。

而关于租金,文军表示,建议制定一个既能吸引租户,又能使企业盈利的政府指导价。关于户型,应该进行灵活设计,满足居住需求;关于公共配套,车位及充电设施、社交活动场所、快递收取设施和商业设施等应按照可租房间数量制定最低配比要求。

相关报道:

界面新闻丨作为“双千兆”第一城,上海如何让“技术适应市民”?

东方网丨老人不会用手机缴费怎么办?文军:数字化建设要保证人会用,用得好

上海教育电视台丨如何加快推进上海数字化转型 代表委员支招数字也要有温度

东方网丨文军:新市民、刚入职青年的“职住平衡”还需更加完善


吴瑞君委员:

关于构建科学家参与上海科普活动支持机制的政策建议

上海科普工作已进入高阶发展时期。当公众面对有争议的科学议题时,来自科学家的科普尤为重要。市政协委员、华东师大校长助理吴瑞君建议,要通过建立健全评估、激励机制等措施,最大限度激发更多高层次科学家参与上海科普事业。

关于建设上海市儿童友好型社区的对策建议

吴瑞君看来,儿童友好服务的推进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建议要多措并举保障儿童友好社区的发展。

在吴瑞君看来,要唤醒儿童自我权利意识,儿童自身的权利意识觉醒直接影响权利的实现。为了保障儿童权利的实现,需要将“儿童友好概念”带入校园,优化学校儿童权利课程策略,而基础教育作为落实发展“儿童友好概念”和儿童权利的重要领域,理应成为儿童权利进校园的核心。

吴瑞君认为坚持部门整体推动是保障儿童友好社区发展的关键。当下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的牵头单位主要是妇联、民政局、团委等部门,应该引入文旅局、教育局、建交委、规土局等部门的协同参与和职能联动。

经费保障方面,吴瑞君建议在既有的专项资金使用中,划分儿童友好的专项资金,同时加强“造血”,以公建民营模式积极引进社会第三方资源,政府监管和社会联动协同,整合多方资源资金,以保证社区的儿童公共服务体系规范化运营。

加快推进上海高水平人才高地的建议

牵引更多专业人士成为各领域科普的“主力军”,这一点日益成为学界共识。吴瑞君称,上海科普工作已进入高阶发展时期,当公众面对有争议的科学议题时,来自科学家等专业人士的科普尤为重要,要通过建立健全评估、激励机制等措施,最大限度激发更多高层次科学家参与上海科普事业。

在吴瑞君看来,首先是要建立科学家科普的激励机制,增强科学家科普的动力和意愿。具体而言,她建议,有关部门构建支持科普活动的服务体系,为科学家搭建长期、稳定、可持续的科普平台,确保人才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对接。比如,可考虑出台相关意见,要求全市有关单位切实把促进科学家参加科普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建立健全评估、激励机制,通过荣誉称号或提升福利待遇等方式给予认可,最大限度激发科学家参与科普工作的动力和活力。

此外,吴瑞君还建议,加强科学家、公众与传播媒体的互动,充分发挥老科学家在科普工作中的作用,以及支持协会等社群组织参与科学和健康相关的活动。

关于“十四五”期间上海全面推进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的建议

如何应对当前屡屡发生的青少年行为偏差、心理障碍乃至极端行为等问题?吴瑞君教授认为,上海应在“十四五”期间全面推进学校社会工作发展。

吴瑞君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尽快总结现有学校社会工作实践成功经验,将学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纳入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将学校社会工作发展与街镇社工站发展紧密结合,纳入本市社会工作发展和教育发展规划,加快推进,争取十四五末实现学校社会工作的全覆盖。

吴瑞君还建议上海采用政府财政拨款或购买服务方式为学校社会工作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此外,现有学校心理老师是学校社会工作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要加强学校心理老师的社工专业培训,将社会工作职业能力证书作为其职称评聘等的重要参考依据,以便实现心理和社会工作的有机融合。

相关报道:

文汇网丨上海科普工作已步入高阶发展时期,要以制度激励更多科学家做科普

文汇网丨建设儿童友好型社区,更多面向儿童的服务不妨“单列”

文汇网丨粉碎“谣言”打击伪科学,关键靠高质量科普

人民日报丨吴瑞君委员:关注“问题学生”,实现学校社会工作全覆盖

第一教育丨高校代表委员的这些“真知灼见”关注到了孩子们

上观新闻丨上海大力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如何让城市与人才“双向奔赴”?


徐斌艳委员:

关于“双减”背景下校内课外服务资源建设的对策建议

市政协委员、华东师大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徐斌艳指出,上海市作为“双减”文件中确定的全国试点城市,正在努力调配或建设合理的校内用的课外资源,寻找多元有效的服务资源途径,成为了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的关键要素。

徐斌艳建议,提升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内课外服务工作内容重视水平,加强校内课外服务资源建设开发力度,积极统筹优质免费线上学习服务资源,建立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服务引进管理机制,鼓励社会资源参与校内课外服务资源建设,有效整合课后服务人力资源。

相关报道:

上海电视台外语频道丨关于“双减”背景下中小学课外服务资源建设的对策


高向东委员:

适老化提案备受社会建设组关注

上海市政协委员、华东师大经管书院院长高向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社会建设组涵盖的内容包括养老、人才、城市管理等方面,其中,适老化改造相关提案关注度较高。

“建设新城需要新人”的若干建议

“上海的发展就是拼人才。年轻有活力的人才,在上海越多越好。”高向东说,“建设新城,要用新人。”按上海五个新城建设规划,2035年每个新城要达到百万人口,他建议应精心设计差异化的落户、购房政策,留住年轻人才。

相关报道:

央广网丨高向东委员:适老化提案备受社会建设组关注

上观新闻丨上海大力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如何让城市与人才“双向奔赴”?


校园网报道链接:媒体关注丨华东师大上海两会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